據統計,截至2019年,我國22%的社會總能耗產生于建筑能耗,隨著公眾對居住和工作環境要求的不斷提升,建筑能耗也將繼續加大。為切實貫徹國家綠色發展理念、緩解全球氣候危機,建筑業作為高耗能、高碳排行業之一,建筑節能發展備受關注。為加快促進建筑節能發展,進一步推動建筑向更高節能標準方向發展,助力我國2030年碳達峰目標的實現,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作為一種兼具超低能耗和環境舒適的建筑,其發展備受關注。
1.建筑綠色發展要求不斷提高根據建筑節能協會發布的相關數據顯示,自2005年以來,我國建筑全壽命期能耗總量以平均每年6%的速度增長,2018年能耗總量達到了21.41億噸標準煤。在此背景下,中央出臺一系列相關政策,建筑節能標準也不斷上升。目前我國建筑節能標準主要經歷了30%、50%和65%三個階段。此外,我國部分地區居住建筑已經開始采取75%的節能標準,如北京、天津等。在此背景下,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順應時代發展,對于進一步推動建筑節能邁向更高標準具有重要意義。
2.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符合低碳發展時代潮流隨著我國建筑能源消耗不斷提升,國家高度重視建筑綠色發展,積極探索適應我國國情的具有較高舒適度的節能建筑。因此,發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符合時代的潮流。近年,我國積極開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建設,其優勢也逐步凸顯。
一方面,采用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能夠提升建筑能效,緩解環境壓力。由于我國北方地區冬季需進行采暖,加劇了我國的環境污染問題,如霧霾、碳排放等。而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幾乎不用進行主動供暖,就可以維持建筑的熱舒適度,極大緩解了因供暖帶來的環境壓力。此外,探索適宜南方氣候特征的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能夠進一步降低建筑的制冷能耗。因此,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不僅符合低碳發展的時代潮流。
3.現階段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距實現可持續發展存在差距1991年,世界第一座被動房在德國建成,為了促進被動房進一步發展,德國被動房研究所(PassiveHouseInstitute,PHI)于1996年正式成立。此后,由于被動房兼具高能效、高舒適度等優勢,在德國被動房研究所的推動下,被動房技術在全球范圍內逐漸得到發展。為了推動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發展,住建部科技與產業化發展中心與德國能源署于2007年共同展開了相關課題研究。
截至2020年6月,我國超低能耗建筑總面積達900萬㎡,其中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四個省市總建筑面積占全國超低能耗建筑總面積的一半,4省市的項目總數量達到了164個。盡管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發展取得了一定的進展,但整體距實現可持續發展還存在一定的差距。一方面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項目主要集中在北京、河北、河南、山東,地區發展不平衡。
另一方面,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法規政策、標準規范尚待完善,未能給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持續發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標準支撐。此外,我國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大規模的市場供需尚未激發。同時,相關技術水平相對落后,使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在我國的持續發展受到制約。因此,有必要針對如何推動被動式超低能耗建筑可持續發展展開系統研究。
聞道有先后,文章有遺漏,更多精彩文章:
掃碼添加微信,一對一咨詢產品、免費報價
1 .項目落地四階段 樓宇自控方案需求診斷階段(1-2周) 建筑能耗審計 設備現狀評估 智...
空調智能化控制系統是以數據為核心的綜合管理平臺,通過智能硬件與算法協同,實現空調設備的自動化、個性...
1. 分層架構設計 感知層:部署RFID標簽、溫濕度傳感器等設備,實時采集食材狀態與設備運行數據...
1. 硬件層:感知與執行 智能終端:包括電能表、溫濕度傳感器、流量計等,覆蓋生產、辦公、倉儲全場...